一、地理位置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 107°55′~108°22′和北緯 26°02′~26°34′之間,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雷山縣總面積 1218.5 平方千米。距省府貴陽 184 公里,距州府凱里 42 公里。
二、行政區劃
全縣總面積1218.5平方公里,轄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大塘鎮,望豐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龍頭街道9?個鄉(鎮、街道),154個行政村,323個自然寨,1305個村民小組。全縣總人口?16.51萬人,超過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漢族、侗族、水族、瑤族共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7%,其中,苗族人口13.4萬人占?84.2%,侗族0.4萬人占2.5%,水族人口0.64萬人占4%,瑤族人口0.1萬人占0.6%,其他少數民族占1%。
三、自然資源
雷山現有耕地面積15936.97公頃,其中,水田11390.87公頃,旱地4546.1公頃。雷山縣森林資源豐富,雷山縣林地面積139.6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達732.6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2.8%??h內有黑熊、麝羊等23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素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雷山縣生產的銀球茶、清明茶等茶產品多次獲省優、部優榮譽。?“銀球茶”被評為“貴州十大名茶”。筍子、魔芋、蕨類產品等山野菜遠銷港澳臺及日本等國家。雷山水資源豐富,流域面積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8萬千瓦。
四、旅游資源
雷山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雷山的自然生態與苗族文化保存較為完好,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我縣少數民族占92.3%,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84.2%。境內苗寨、苗語、苗族服飾、苗族生活方式等苗族文化保存十分完好,全縣共有350多座苗寨,68個國家傳統村落,2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多、國家傳統村落密度最大的縣。境內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等景區景點,先后獲得中國苗族文化中心、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中國民宿發展示范縣、中國茶文化之鄉、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世界十大鄉村度假勝地等榮譽稱號,推進旅游產業化可持續發展。
1997 年,郎德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01 年,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雷公山經國家林業部批準建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2 年,雷公山獲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4 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5 年,國家民族博物館批準雷山縣創立“中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
2007 年,西江鎮被批準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 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8 年 12 月 30 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08〕233號批復了《雷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該規劃主要分布在雷山縣的丹江鎮、西江鎮、郎德鎮和大塘鄉的行政區域內,總體面積 63平方公里。
2009 年 4 月 25 日至 27 日,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游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被中國精選國際旅游品牌推廣盛會評為“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
2020年“環雷公山體育旅游精品線路”列入國家體育旅游精品線路。
五、經濟概況
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6.9億元,增長10.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7.3億元,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1億元,增長19.1%;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78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126元、12500元,分別增長9.3%和12.5%。
六、城鄉建設
雷榕高速公路雷山段和縣城至大塘快速通道建設順利推進。投入5.08億元,完成農村公路建設912.95公里;投入9.28億元,完成公路維修改造597.62公里。通村以上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全覆蓋。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公路”④示范縣,“通村村”改革實踐在全州、全省及國家交通部推廣。投入7.7億元,實施了雞鳩水庫等4個水庫項目建設。投入8238.57萬元,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90處,13.86萬人受益。設置龍頭街道,新建城南、心連心和觀音閣居委會,建成城南易地扶貧搬遷特色小鎮、牛王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西江列為全國特色小鎮。投入1.23億元,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1956套。開發羅浪洲地、紅楓水岸、苗疆華庭等一批房地產項目??h城區面積從6.4平方公里擴大到8.68平方公里,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34.6%提高到50%。成功創建全國衛生縣城。供電可靠率達99.8%。建成5G基站49個,光纖、寬帶、4G網絡、電視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消防“六改”⑤工程、串戶路硬化和30戶以上自然村寨照明設施全覆蓋。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善,為接續鄉村振興戰略打好了堅實基礎!
七、教育事業
推動教育穩步推進。補充學前教育師資43人,組織開展“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各類培訓,參訓教師達3527人次。強化“三名”工程建設,持續推進名師隊伍示范帶動。完成各類教育資助資金5654萬元,資助學生9.8萬人次??h第三幼兒園、黃里幼兒園、報德小學綜合樓完成建設投入使用,啟動縣第四小學、第四幼兒園建設。全縣二本及以上上線450人,應屆高考本科達標率排全州第7位,較2020年上升了兩個位次。
八、文化事業
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到西安、上海等開展旅游推介活動10次,并在央視等主流媒體和龍洞堡國際機場投放雷山旅游宣傳片,成功承辦“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成功舉辦“雷公山之巔·巴拉河之夏”山地自行車賽、雷山苗年等系列活動,雷山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馬拉松賽、“苗嶺之晨”環雷公山自行車賽等活動接續舉辦,推動農體工程實現全覆蓋。
九、衛生事業
推動衛生醫療持續改進??h醫院、縣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實驗室建成并啟用,鄉鎮衛生院實現遠程醫療全覆蓋。二級婦幼保健院、省級健康促進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4.47萬人,參合率100.36%,貧困戶、退役軍人等特殊人群實現全覆蓋。組建家庭醫生團隊44個,縣醫院與廣東省中醫院共建“醫聯體”,與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順德醫院簽訂對口幫扶協議,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十、民生保障
“十三五”時期,我們務實為民,高效率改善民生促進和諧。財政資金投入民生建設領域累計達55.15億元。投入4.6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35.5萬平方米。完成51所校點撤并,補充各類教師600多人。資助學生47.46萬人次、兌現資金3.1億元。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建成縣婦幼保健院、縣疾控中心新業務大樓,新建、維修改造6個鄉鎮衛生院和98所村級衛生室,實現遠程醫療全覆蓋。投入1.83億元,實施危房改造1.38萬戶、破舊房改造2121戶。累計發放各項社會救助資金達4.69億元。建成縣殯儀館、兒童福利院等一批項目。城鎮累計新增就業97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2.06萬人。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馬拉松賽、“苗嶺之晨”環雷公山自行車賽等活動接續舉辦,推動農體工程實現全覆蓋。
十一、脫貧攻堅
2019年3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省第三方評估,4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退出貧困縣序列,7月圓滿通過國家脫貧出列抽檢,12月底剩余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雷山消除了絕對貧困,書寫了載入史冊的新篇章,開啟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十二、生態文明
完成退耕還林1.49萬畝、兌現資金1384萬元。投入1.48億元,種植筍用竹1.83萬畝、林下中藥材3.63萬畝,套種經濟苗木5.79萬畝。投入2537萬元,治理水土流失5076公頃。投入1.27億元,建設農村污水處理項目85個。有效落實河長制,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2.8%,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100%,千人以上各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縣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縣城污水處理率從40%提升到80.8%,建成城鄉垃圾清運系統二期工程,行政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鄉鎮4個、生態村10個,州級生態鄉鎮2個、生態村24個,我縣被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被列入全省生態產品價值機制實現試點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雷山得到生動實踐!
十三、科技創新與改革開放
雷山被列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被表彰為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和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通過省級評估。鄉村旅游扶貧“西江模式”被列為貴州改革開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巴ù宕濉鞭r村智慧交通平臺成為國家交通運輸部2019年12件民生實事之一,入選貴州十大創新案例。
政府系統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承接省、州下放行政權力9項,下放鄉鎮行政權力278項?!胺殴芊雹薷母锍尚黠@,企業開辦時間減少到2.6個工作日,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到80個工作日以內。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政務服務事項中1227項實現即收即辦、1823項實現“零跑腿”、671項實現全省通辦、58項實現跨省通辦。嚴格執行《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引進產業項目60個,總投資140.48億元,到位資金72.2億元。深入推進農村“三變”⑦改革,村集體經濟規模平均達5萬元。累計獲得科技項目支持21個826萬元。全縣發展后勁不斷增強,動力活力得到空前釋放!
十四、雷山苗族文化與節日
雷山縣的苗族建筑、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雷山縣苗族有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有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苗族敘事史詩)、游方歌;三大節:爬坡節、吃新節、鼓藏(苗年)節(雷山縣苗族節日繁多,其中一年一度的“苗年節”和十三年一度的“鼓藏節”最為隆重?!懊缒旯潯焙汀肮牟毓潯敝饕羌篮麐寢?lt;羲和氏>祭姜央祖先,“苗年節”屬小祭,十月歲首過頭年,十一月過大年,十二月過末年。十二周年<一木星年>“鼓藏節”屬大祭,以單數為吉數舉行活動?!懊缒旯潯币话慊顒尤辆盘?,“鼓藏節”活動十三或十五天);三大賽:斗牛、斗雞、斗鳥;有三大傳統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繡。走進雷山,你能見到唐代發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將領略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史。???
●民族文化
※錦雞舞: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于貴州省黔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巖寨、桃江、干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古瓢舞多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著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并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著身姿的擺動而叮當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 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
※銅鼓舞: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于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支耳朵系好懸掛于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后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般~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 11 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于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蘆笙舞: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一曲調吹奏,并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后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著跳,隨著蘆笙的曲調,操著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 50 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風景名勝
※郎德上寨:雷山郎德上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 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 7 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公山森林公園:雷公山,苗嶺之巔,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 2178.8 米,雷公位于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 公里。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 11 座海拔1800 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 71 萬畝。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雷公山頂年均氣溫只有 9 攝氏度。
※西江千戶苗寨: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 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 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 260km。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1982 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景點,1992 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 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 5 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 年 11 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2010年,西江景區榮獲“多彩貴州十大品牌”“多彩貴州百強品牌”“貴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區”等殊榮;2011年西江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12年,西江景區榮獲“中國十大最美村落”“貴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稱號;2014年,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村寨”;2015年,西江苗寨景區被評為世界十大鄉村旅游度假勝地。